克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宣布江西省南昌经济手艺开发区党工委原书记赵海东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转达,指出其“投契钻营毫无底线,不信组织信关系,把权力看成资源,使用工程项目等资源大搞利益运送和政治投契,通过商人掮客跑官要官”。转达中,“把权力看成资源”“搞利益运送和政治投契”的表述引起舆论关注。
翻看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范案例,通过职权便当向特定职员运送利益,借以拉近关系,进而实现职务提升、利益交流等投契目的的行为,司空见惯。甘肃省委原常委、副省长宋亮使用职权搞利益交流,捞取政治资源;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袁仁国将茅台酒谋划权作为攀援显贵、搞政治投契的工具,通过利益运送找“后台”、寻“靠山”;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原区长周开国,通过搞利益交流捞取政治资源,搞政治攀援……此般作为,滋生不正之风和糜烂问题,破损政治生态、污染从政情形、影响党风政风,必需引起高度小心。
公权姓公,一丝一毫都不可私用。关于党的干部来说,手中的权力归根结底是人民付与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不可用来谋取私利。然而,赵海东们却把公权视为私器,一心围着小我私家利益“自转”,对权力交流之道、庸俗关系之学甘之如饴。他们熟知,权力是极端稀缺的社会资源,运用公权力搞利益交流,能轻松获得重大回报。在他们那里,人民付与的权力、组织提供的平台酿成了却“因缘”、攀“高枝”的工具,成为其“进圈子”“搭天线”的敲门砖,全然忘了权从何来、权为何用。
“机关算尽太智慧,反误了卿卿性命”。把权力当资源,拿公权搞投契,或许能得一时之利,但不以其道得之,注定无法恒久,终将是竹篮吊水。无数前车之鉴重复印证,不管投契者们怎样以权力之线巧织罗网、攀高附贵,东窗事发时都如薄纸般一捅就破。正如那些身陷囹圄者所言,“原以为无所不可的‘关系网’,终究只是镜花水月”。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对党员干部来说,敬畏权力、慎用权力,是一堂必修课。唯有畏权如用火、慎权如履冰,才是行稳致远之道。
(泉源:中国纪检监察报,赵客)